【月讀台灣】雲林大屠殺 ─重新探索課本沒教的台灣之微心得

(作者:夢醒時分)

1895年,清帝國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,將台灣割讓與日本。自該年起,台灣人開始了一連串的抗日活動,而雲林大屠殺(1896/6)是日本人得以掌控台灣的關鍵戰役。因為在此戰役之後,日本全面運用清國用以管理基層社會的保甲制度掌控了台灣。

為了了解雲林大屠殺,在沒有找到專書的情形下,我從閱讀《台灣漢人武裝抗日史》做為入門,以了解當年先民抗日概況,以及雲林大屠殺處於抗日的哪一個階段,主要領導人物的社會背景以理解他們抗日的原因。

依據翁佳音所著的《台灣漢人武裝抗日史研究》一書,台人抗日可約分為以下階段:

  • 武裝抗日(1895/5-1915/8)
  1. 乙未衛台之戰(1895/5/25-11/18)
  2. 各地土著勢力武裝游擊戰(1895/12/30-1902/7)【雲林大屠殺為此階段
  3. 隱謀與暴動(抵抗日本殖民地基礎工事(1907/7-1915/8)
  • 非武裝抗日(1914-1937)
  1. 近代政治結社的統一戰線階段(1914-1927/2)
  2. 左翼領導運動階段(1927-1931/12)
  3. 右翼領導台灣地方自治聯盟階段(1931/1937)

本篇所論的雲林大屠殺,則處於武裝抗日的第二階段。日本在甲午戰爭時見識到清軍戰力薄弱,也以為台灣不足為患。但實際上進入台灣時卻發現台灣士兵不同於遼東的中國人,被民不畏死之風所震撼。第一階段武力抗爭中,在街巷和村落裡,不乏「老婦攜武器奔走」,除了正規軍、民兵之外,台民有全村村民為保衛家鄉而戰,正因如此,抗日民兵武器雖較正規軍差,但是戰鬪力超過正規軍。

日本人在1895.11.18日宣稱平定台灣全島,但台灣各地仍然不斷有抗日活動。1895.11月底,東港一帶客家人率先抗日,就此展開北中南各地土著勢力抵抗活動。各地反抗活動都是各自抗爭為主,並非連線集體活動。日人佔領南投街後,中部發生了零星的抗日活動,其中以雲林柯鐵抗日最受後人注意。

1896.6月,柯鐵與其它抗日領袖率領眾人出擊斗六,這一戰役波及中部、嘉義附近,日方對雲林實施無差別大屠殺。短短數天內(6/10-6/22),有60個村遭全焚,約6000人遭殺害,此次的「雲林大屠殺」震驚了國際社會,香港Daily Press形容民眾逃難猶如「摩西率眾由埃及逃至迦南地」。事後日本政府圖謀補救,懲戒了相關官員,天皇也分發給當地居民就恤金,並要相關單位對外國新聞隱暪此事。

有關於雲林大屠殺,網路或維基百科不乏過程描述,《台灣漢人武裝抗日史研究》一書在雲林大屠殺細節上反而較少著墨,而是另以專章討論台人為何要抗日。而這也引起了我的興趣,去理解當時的台灣社會。

第一因,也是最直接的抗日原因─民族主義。因為台人受清國統治200餘年,漢文化思想已紮根,台人自然而然會奉清國為正朔,抵抗日本。第二因乃是日人統治台灣初期,將台灣視為日本失業者救濟地,行政官員與憲警素質極差。例如憲警互相搶功,或監守自盗卻委罪台人,行政官員不尊種台灣民間習俗等,民間自然心生抵抗。第三因─經濟因素,則是筆者閱讀後認為最實際的原因。

日人根據1896年第二任總督桂太郎發佈的「台灣礦業規則」,認定1897年5月8日前台人國籍不確定,不具日本國籍,所以台灣舊業主不能擁有金石硫磺業權,只有日人才具有資格。於是基隆台北近6~7000名採炭者立即成了無業之民。接著糖業、樟腦業規則也使台人無法投資也不能僱用勞動者。台人在經濟生存上失依,當然會群起抗日,北部抗日者王秋逢即抗議道:「若要我歸順,應將金礦返還於我」。中南部的抗日成員,也有不少是土地被兼併的農民。

日人將抗日領導者分為匪魁、匪首二類。按今日白話形容,匪魁為A級抗日者,下有組織,並設有統帥;而匪首則為B級抗日者,只佔領一小地方,也沒有固定領袖。匪魁(A級抗日者)通常是礦區主、豪農、總理等經濟實力雄厚之士,自清時期即有家業,並與在地居民有共同經濟利害關係。正因有這層共同體關係,匪魁經常受鄉民掩護。雲林大屠殺事件中的主要抗日領袖─柯鐵,可以歸類為A級抗日者,家族為製紙業,父祖為累代匪魁。他的組織中,有不少農民是為保自己產業而抗日。另一個說法則是,自清時期,鄉民也固定向柯鐵納稅求其保護產業,一旦日人統治成功,則地方產業領袖再無法向鄉民抽稅,故要起來反抗日人統治。

在雲林大屠殺後,最重要的一個影響即是,前往安撫民情的日本內務部長發現了清國統治台灣的保甲制度,並將保甲制度推展至全台,用此一制度讓台人互相監控、連坐,相當大程度上輔助了日本警察管理之不足,也使日人能完全統治台灣。日治時期的保甲制直到日本戰敗前─1945年6月方才廢除。

整理出輪廓後,也有一些自己的心得如下:

所謂的民族主義

本書既以漢人抗日觀點出發,在原住民抗日部份則自然未提,也就難以得知在雲林大屠殺事件中,原住民的參與情形。當時台灣已受清國統治二百餘年,漢文化已在台灣生根,台人抗日很自然是受傳統漢族文化影響,例如不受異族統治、仍欲回復清國體制這類臣民思想。對照時下政治,台灣人的公民意識正蓬勃發展,也有實質國家的要件(如:軍隊、貨幣、法律制度等),不可能再回到臣民時代,非得回歸某個宗主上國才有存在感。中國若要以民族主義─台灣人曾經抗日這類口號建立兩岸一家親的政治連結,希望台灣人回歸中國,實在是沒有任何吸引力。當今台灣人認同的是─「建立公民社會」─由公民監督政府,而不是「回歸中華民族大帝國」─由統治者教化人民。前為公民,後為順民(臣民),兩者有天壤之別

所謂的政治這回事

  我回想我的受教育過程,公民與道德一科一向是道德為重,政治不過就是背誦中國歷代王朝興衰,好好讀書,不用管那麼多事,是從小到大被養成的認知。當我在讀到北部台人因為在日人統治下淪為無業之民而挺身抗日時,心中非常地震驚:原來台灣人並不是從來都不管政治

作者在此書中特別整理出抗日成員的背景。以雲林大屠殺事件發生當年來說,南部抗日成員(彰化以南至台南)中,與柯鐵齊名的簡大肚(簡義),本身即是製糖業者,是雲林第一大豪族,為了生存的經濟利益起而抗日,而非安靜歸順。對照去年黑箱服貿引起的太陽花學運,反對的其中一個原因乃是國人擔心經濟過度傾中而被掏空。台灣人為了自己的經濟權益站出來,顯見到了生存關頭,自己的權益自己掙乃是顛撲不破的真理。

我想起長輩提及戒嚴年代常說的一句話:「以前老蔣在哪能給大家到處去抗議。只要你不管政治,好好工作,都嘛沒事情!」是的,大家好好工作不管政治,結果就是讓黑箱服貿出賣台灣人的工作。最終,台灣人還是得像先人抗日一樣,為自己的工作飯碗挺身和政治統治者周旋。歷史正是這樣重複上演。好好工作讀書不管政治,自然就能有好工作、賺大錢的順民教條,在史實的對照下,顯得多麼失真與荒謬。

雲林相關圖-烏瓦窯手工麵線圖

倘若黑箱服貿通過,我們能保住多少本地產業?

  這是筆者以雲林大屠殺發生的時間,以及理解事件主要領導者的社會背景後,對照現今時事引發的思考而整理為文。我驚訝、也難過台灣土地上曾發生這麼殘忍的戰事,而學校教育卻隻字未提。雲林大屠殺不是歷史熱門的題目,我刻意挑選這個主題來書寫,希望借此機會更認識台灣。

補充:誰來參加太陽花學運

http://twstreetcorner.org/2014/06/30/chenwanchi-2/

雲林相關圖

(以上圖均為雲林縣府網站供下載)

發表留言